尺素风神:王羲之《龙保帖》的文本流变、书艺特征与唐人临本
王羲之《龙保帖》作为《十七帖》丛帖中的第三通尺牍,虽仅寥寥二十字,却是研究王羲之书风、魏晋尺牍礼仪及法帖流传史的珍贵个案。本文以《龙保帖》为核心,综合运用文献学与图像学方法,首先梳理其文本在《右军书记》、《淳化阁帖》及敦煌临本等不同载体中的流变与歧异,考辨“卿
王羲之《龙保帖》作为《十七帖》丛帖中的第三通尺牍,虽仅寥寥二十字,却是研究王羲之书风、魏晋尺牍礼仪及法帖流传史的珍贵个案。本文以《龙保帖》为核心,综合运用文献学与图像学方法,首先梳理其文本在《右军书记》、《淳化阁帖》及敦煌临本等不同载体中的流变与歧异,考辨“卿
吴章波,字一,号傲文,湖南师范大学学士,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,三级美术师。东方星书法创始人,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,中国简帛书法艺术高研班成员,湖南师范大学汉韵学社书法教师,文化部高级注册书法教师、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湖南省硬笔书
文人艺术纯粹是为了文人的赏心悦目,特意发明和制造出来。它在性质上更接近西方概念的“美术”。历元、明、清三代,逐渐形成的一门新艺术。关于文人画的定义和时间早晚,学者的理解不尽相同,但一般都同意,它是从宋以来才形成潮流,并在元、明、清得到发展,逐渐形成诗、书、画、
吴昌硕作品在日本的畅销,并不仅仅是中日艺坛齐力推崇的结果,他的成功亦与其乐于交游的性格有关。“吴昌硕好交友而有选择,取友所长,知友所长,知友所抱,怜友所病,同友所心”,其中有很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,故吴昌硕的书画短期内在日本能够声名远播,也曾依靠非书画界的日本友
何绍基幼历寒苦。道光六年(1826年),举家移居京师。两年后,何绍基补廪膳生。道光十一年(1831年)取优贡生。次年,随父按试宁波,登范氏天一阁。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中举人。次年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历充文渊阁校理,国史馆提调,武英殿总纂等,曾充福建,贵
九首组诗征夫情,九位墨宝书艺融;四种书体达情怀,九块碑刻歌永恒。杜甫人生六主线,“游学壮歌”第一景;诗圣诗歌传千载,隔空对话赋新生。
王澍(1668—1739年),字若林,号虚舟,金坛(今属江苏省)人,后迁居无锡。康熙四十四(1705年)年中举,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成进士,后入翰林院,累迁户部给事中,后官至吏部员外郎。致仕归,悦无锡山水,买屋金匮山旁,自号二泉,又号恭寿老人、良常山人。
书道虽微,实载文脉千秋;墨池虽浅,可渡心航万里。张瑞民先生所言,非独书艺之要诀,实乃人生之箴言也。后学者诚能循此而进,则不仅得笔墨之妙,更可获生命之臻矣。墨海寻真数十秋,言深旨远启冥幽。临池须效古人法,运笔当随时代流。书外功夫修玉质,毫端气韵见刚柔。从来艺道通